观点

遇见一位可敬的人智学导师

编者注:本文作者为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华德福中心主任,目前在美国宾州Beaver Run的疗愈社区与学校进行四个月的志工实习。

作者:成虹飞
撰文:2016年12月1日

66岁的鲁迪格来自德国,风度翩翩,终身钻研人智学,眼神凝定。他在这个美国的疗愈村住了20多年,主要在此地的师训班当导师并授课,英文说得极清楚,而且有问必回(未必有答案)。为解心中许多学习上的困惑,我厚颜请他一对一指导,他竟一口答应了,而且释出许多时间,让我可登门求教。

我们这一阵子专注的主题是“基石祷词”,这是史代纳1923-24年间,在一个重要的跨年圣诞节会议上公诸于世的。它从此成为人智学社群的精神基石,重要性不言可喻。但因为这篇德文祷词浓缩了整个人智学的精华,里面的涵义既深且密,本就难解,再加上我只能读英译,更觉困顿,所以赶快逮住机会,向老师请教。

既然要问,就痛快淋漓,从每个字词到每一句的意义,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也知无不言地提出自己的理解。过一两天,我会再去找他,把他上次说过的话,消化整理一遍后,再回说给他听,核对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心想这样总可以抓到一些确切的方向。

他对我努力想核对所学的反应,倒挺有趣。起初,为了怕上课时错漏了他讲的东西,曾问他可否录音。只见慈眉善目的他难得面露难色,思量片刻才说,若我有任何疑难就回来找他,继续对话,直到明白为止,并不需要录音。我想他大概怕我录音以后会把他说的话引为教条,不求甚解,甚至断章取义,所以才不希望我录音。

今天上课更有趣,当我一句句重述,跟他核对我所理解是否正确,问他:“是这样吗?”他总是要迟疑一下,然后才有点勉为其难地说“是!”,要不就会补上一句:“我本人目前的理解是这样的。”甚至强调:“也许我下次又会改变说法。”等到上课快结束了,还开玩笑提醒说:“你回去就把我说的都忘了吧!”

这真是我遇过最有意思的老师了!他在为我讲解的时候,用辞其实非常谨慎而准确,而且不时回到史代纳的原典出处,对照左证。我若体会不了,他又会换个方式解说,到我比较抓到头绪为止。当我为他的精辟洞见表达叹服的时候,他却又说,那只是他暂时的理解,明天的见解又可能改变。

这些话听起来像自谦,但鲁迪格很清楚地表明,史代纳在基石祷词里呈现的,是一种不停流转的多重现实,你今天从这个角度看到了什么,明天再看,就未必一样。而人的生命也不断在发展变动,此时的我作这般理解,彼时的我已经不在原地,理解也随之改变。
所以,我想,这是为甚么他每次教了我什么,都要不厌其烦地提醒,怕我固着在他的教导中,抱着既有的观念不放,反而远离了活生生流转不停真实多面的世界。

老鲁强调,他所说的一切,是他对史代纳的理解。希望我最终要回到史代纳的原典,作第一手的阅读,自己深入去体会、实践与默想,不要人云亦云。

最后,他说他读史代纳的书,习惯在页面上写心得注记,以前用墨水笔,现在改用铅笔。因为他每重读一次,会有新的理解,就把旧的注记用橡皮擦掉,写上新的;这次写的,下次可能又被更新的理解所取代。“因为这些理解都是暂时的。”老鲁总是这么说。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