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教育小学阶段的核心之一就是“用艺术滋养孩子的生命力”,而语言是教育、养育中最常用的,它需要成为老师、家长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艺术,不光是要有艺术性的语义表达,更需要用艺术的语音和孩子们工作,它会显著滋养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撰文:夏伟
首发:言戏无绝(链接)
作者简介
大地学院向我约稿,让我从我的专业角度对老师和家长们谈些什么。那一瞬间,这个标题就跳入了我的脑海。在大地学院我教授言说这门课程,人们总会问,言说是什么?和华德福教育有什么关系?说话谁不会,还需要学吗?
先讲个故事。我师从日本艺术家塔卡先生学习言说与戏剧艺术差不多有六年的光景了,一直在持续不断地练习。
去年初,塔卡先生在东京举办他个人告别舞台的演出,邀请我参演。我参与的节目是塔卡先生用英文,一位日本少女用日文,我用中文合作朗诵一段古希腊悲剧中的独白片段。为此我在去日本之前,练习准备了很久,自觉是不错的。演出前有三次彩排,前两次一切都很顺利,可是第三次彩排时,先生突然在我朗诵的中途叫停,对我说“夏伟,有的时候你的朗诵太智性了,尤其是到情绪激动的段落时”。我有些发懵,我的情绪如此饱满、感觉自己已经和角色融为一体了,怎么反倒会是太智性了呢?又尝试了两次,他仍然说不对,我有点儿手足无措了,几个小时之后就要演出了,怎么办?跟随先生的指点,我试着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语音而不是语义上,终于他说差不多了,可以了。但那时,我其实并不真的明白他说的智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年二月初,我托朋友从美国带回来了鲁道夫·斯坦纳的《言说与戏剧》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个人的公众号“言戏无绝”中阅读我的学习笔记)。书中斯坦纳给出了很多言说练习,其中的一个练习塔卡先生说是斯坦纳所有言说练习中最棒的。于是,我创作了这个练习的中文版,自己开始练了起来。开始的时候,每次练完我都感觉头发热、发涨,有点要晕倒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称为“上头”。我意识到可能不太对,于是试着调整我发音时的驱动力,去感受从胸口产生言语驱动力。这样练习了几天,有一天练完后,我非常激动的发信息给先生,告诉他我现在终于明白他说我的朗诵有时智性是什么意思了。因为那时我在使用的是我的“智性的想象”,而不是来自内在的“心声”。通过这段时间的言说练习,我开始意识到思考中的感受、心中的感受、和意志中的感受的不同。当我开始使用“智性的想象”、“思考中的感受”时,我的言语就不再纯粹,开始“烧脑”、“上头”了。先生看了我的消息给了我一个简短的回复“非常好!”。
斯坦纳说“正如音乐作为需要细化到每一个音的艺术一样,言语也必须要成为能细致认识到每一个音的艺术”。也就是说“言语”是一门艺术。而现在大部分人却仅仅将语言视为沟通、表达的工具,市面上的对言语的培训也仅仅是“演讲、沟通的技巧”之类的对语言的文字思想表达方面的训练。但实际上,言语、语音的内涵远非如此,斯坦纳将它定义为“言语造型艺术”,也就是说,言语是有创造力的,它有形态、色彩、空间、温度……圣经新约的约翰福音开篇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这里的“道”指的就是言语,神的言语创造了世界。
华德福教育小学阶段的核心之一就是“用艺术滋养孩子的生命力”,而语言是教育、养育中最常用的,它需要成为老师、家长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艺术,不光是要有艺术性的语义表达,更需要用艺术的语音和孩子们工作,它会显著滋养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听“话”的时候,听的大部分并不是“意思”,而是声音,他们在感受和学习周围的声音。然而,现状是,孩子周围的教育者和养育者们对语音的感受力几乎可以被忽略。
在华德福教育中,故事被大量的使用,因为故事中充满了精神原型。我也听过不少老师讲故事,用我的话说,大多都像是“催眠曲”,那样的言语是无法将故事中的图景和精神力传达给孩子的,孩子们听到的仅仅是他们不太能理解的“意思”。在谷生学园里,孩子们最喜欢听的是会说评书的杨老师讲故事,而且杨老师根本不用为课堂纪律发愁,他讲故事时,孩子们会被他那丰富而生动地言语深深地吸引,各个眼睛发亮,聚精会神,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言语艺术的魅力。孩子在听被这样讲述的故事时,脑海中会充满了画面,整个精神世界通过故事向孩子打开着。会说话就能讲故事,但如何用正确的言语方式讲出好的故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甚至是一个专业——“说书人”,需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和进行大量的练习。
另一种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成年人使用智性的想象和孩子工作,这样也会阻碍孩子想象力自由的发展,因为他们吸收到的更多是成年人的思考,这恰恰是并不该在这个阶段带给孩子的。如果老师用没有生命力的言语授课,无论课程内容如何精彩,效果却是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孩子们听到的仅仅是一些智性的“意思”。我给大地研修班的同学上诗歌朗诵课,首先要训练他们在诵诗时忘掉字句的意思,专注在字音(声母、韵母、声调、节奏……)。同学就会问“为什么要这样,难道朗诵的时候不是应该首先理解文字的意思,然后在脑海里形成诗人表达的图景才好吗?”。我们现代成年人的感官感知能力已经十分退化了,有多少人还会经常去欣赏日升日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四季变迁?我们那所谓的脑海中想象出的图景,只不过是通过思考画出的“简笔画”而已。中国有句古话“读诗百遍,其义自现”,语音本身就有形态、色彩等等,如果我们能够信任声音自己的力量,能专注在声音本身、运用艺术性的言语,精神的力量就能不受我们粗陋的智性思考的阻碍,通过语音直接传递给孩子。
请和孩子说“真心话”!什么是真心话呢?
首先是“心”,也就是感受,用“心声”和孩子说话,就能与他们“心心相印”。再分享一个小故事,老话说“听话听音儿”。我时常会给学院的人智学家马丁老师翻译课程,他的思维非常活跃,以前我总要非常费脑筋的跟上他的思路,每次翻译完感觉都很累。但当我通过言说练习能够感受到“心声”时,一个奇妙的现象发生了。当我再次给马丁老师翻译课程时,突然发现自己不需要再烧脑地认真听他说的是什么了,我的心可以很好的跟随着他的语言,我的嘴巴自然而然的就翻译出了他说的话,非常轻松,我学会了“用心听课”。
然后是“真”,真正的、真实的声音。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日常说话时的声音,并非自己真正的声音。当今社会快餐式的巨量信息,不知不觉使人们说话时变得呼吸短促、语速加快、发音模糊,人们被“假话”包围着。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用深沉的呼吸、清晰的发音、稳定的节奏来说“真话”。如果你听到一位真正的言语艺术家吟一首诗、讲一个故事或是朗诵一段台词,你会感到自己被艺术家的声音和气息包裹着,像是用声音做了一次心灵的按摩,这就是“真”话的力量。
好了,说了这么多,就来一起学习对孩子说“真心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