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关于幼儿玩具与内在心理关系的随感

在瑞士,大人推着儿童车,小朋友推着玩具儿童车,车里放个玩具宝贝,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孩子以父母照料他们的方式照料自己的宝宝,把宝宝认作自己,这是个深深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然冉 
撰文:2015年9月15日

作者介绍

张集良:东南大学硕士。2008年开始内在自我探索之旅,研究生在读期间与好友一起进行儿童教育实践。现为巴塞尔新艺术学校三年级学生,学习绘画艺术和人智学。

曾经,在做我们自己的儿童坊时,专门思考过玩具选择的问题:我们是要很“华德福”的选择天然材质的东西,还是参照其他知识和体验,跟着自己的直觉和判断。

最终,我们选择玩具的标准是:

一,安全可靠,质量精良;

二,玩具要体现出材质或客体的内在精神:积木要有木的质朴扎实,布料要有布的柔软舒适;金属模型要有现代社会的味道……

三,要有简单到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东西;同时要有可以很容易将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投射进去的东西(通俗一点,就是“能感觉到能量”)。丝绒的玩耍布和手工积木兼具这两个特点,玩偶,车模都满足后者。

四,要有柔软而具有流动性的东西,比如沙水池,决明子。外在流动感会透过触觉和视觉唤起内在的呼吸感,从而带来很深的自我疗愈(曾经无意识的发现,后来通过绘画练习确认了这一点。)

呼唤着自己的记忆,把自己一次次放回到孩子的位置。

我的观点是对三岁以下的孩子,尽量少接触塑料,金属玩具和电子产品;三岁以上到八岁,可以玩在成人的看护下玩一些模型,塑料娃娃等等——一方面,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带有现代感的东西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游戏世界中需要有些东西与之呼应 。另一方面,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内在气质,对于年纪稍长的孩子,金属的质感和塑料可以做到的细致,不是用木块和丝绸能够取代的。

wanju2

在瑞士,大人推着儿童车,小朋友推着玩具儿童车,车里放个玩具宝贝,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孩子以父母照料他们的方式照料自己的宝宝,把宝宝认作自己,这是个深深的自我发展的过程。与这个历程相比,娃娃是塑料的还是手工的,确实没有那么那么的重要。不过娃娃是否是被用心制作和精心挑选的,这很重要。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源自现实生活的,不同质地的,制作精良的玩具都可以成为他们投射情感的对象。他们摆出的汽车的世界,动物的世界,都是心理某个面向的镜像式的再现,体验过心理剧的朋友都知道,当主角让替身代替自己,和配角们一起再现那个场景,自己跳出舞台看剧中的自己时,新的意识,新的觉醒,新的可能性都在发生。

所以,就像我们需要不同明暗的蜡块一样,我们需要不同质地,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玩具。

七八岁以后,以后有机会再分享。以上是我对朋友关于塑料动物模型的问题的回复

关于模型,补充两句:这些模型的最后工序是手工完成的,所以生动,所以贵……每只动物的眼睛都有所诉说,每只动物的动态,毛发细节都精准而鲜活,甚至把小羊反过来,还可以看到下面的脚趾。这些眼神,动态,细节,组合起来,显现出了动物的内在(seelen),而动物的内在,也与我们人的内在有所呼应。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